会议背景
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对于揭示从地球表面至数百米深度范围内的地质结构和地质特征至关重要。近年来,近地表地球物理学在环境污染监测、地质灾害监测以及灾害预警系统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持续的技术创新使得诸多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包括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成像、高频面波勘探、微动地震探测技术、深穿透探地雷达、大功率电磁法、基于卫星
/ 无人机的遥感成像、四维自主地电成像、航空
/ 半航空电磁测量等。
为全面探讨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最新技术与方法及其在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应用,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举办
“2025 SEG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与地质灾害监防技术研讨会”。我们诚挚邀请国际地球物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同仁分享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探索如何进一步推动复杂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领域的发展。
研讨专题
浅层地震勘探新技术与新方法
航空 / 半航空电磁技术及应用
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如地震、滑坡)的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最新进展
基于卫星 / 无人机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
用于预警、风险评估和缓解级联影响的先进技术和方法
活动构造、地貌学及地质环境工程方面的技术创新
机器学习 / 人工智能在解读复杂数据集方面的应用
利用永久性电阻率装置对灾害进行短期、中期及长期监测
大会主席
许强,成都理工大学
技术主席
戴可人,成都理工大学
Lee Slater,Rutgers
University Newark
王绪本,四川省地球物理学会
徐义贤,浙江大学
余 刚,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委员会
Recep Cakir,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陈 辉,东华理工大学
储日升,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方 刚,山东大学
冯 晅,吉林大学
郭振威,中南大学
何 毅,兰州交通大学
胡 俊,中南大学
Majid Khan,北京科技大学
李云月(Elita),Purdue University
刘雪军,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路 中,中国矿业大学
卢绪山,山东大学
Alex Nilot 恩和得力海,吉林大学
孙怀凤,山东大学
王 腾,北京大学
王晓文,西南交通大学
吴俊军,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吴云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许文斌,中南大学
殷坤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 弛,University of Vienna
张国宏,中国地震局
周 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更多技术委员增加中 | 以上为姓氏首字母顺序)
2025 SEG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
▶ 摘要应包含足够详细的内容,以便技术/审稿委员会能够评判所提交研究成果的论文质量。
▶ 摘要文章篇幅为1-2页,最少为 1 页(包含文字及 1 幅图表),最多为 2 页。
▶ 摘要应采用 8.5×11 英寸的纸张尺寸,罗马字体,距离页面边缘至少 1 英寸,并且以 PDF 格式提交。
▶ 标题应为1-2行,置于页面顶部,采用粗体字,字号为 12 磅。
▶ 作者姓名应使用罗马斜体字,字号为 10 磅,列于标题正下方。
作者若计划会议结束后在SEG Library发表所提交文章,须遵循SEG摘要模板格式且在会后确认版权转让函。